新华社合肥10月26日电(记者杨玉华、汪海月)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内,大众安徽MEB(模块化电驱动平台)工厂建设如火如荼,计划于2023年实现量产。
几公里之外,由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大众安徽与合肥学院共建的大众学院已经开班,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落地自贸试验区,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符合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自贸试验区不仅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了许多便利化的服务和支持,也为解决外籍人士的生活需求提供了多方位帮助,让外资企业的信心更充足了。”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政府事务负责人裴若宁说。
7月29日,合肥至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驶出。新华社发(宋炎骏摄)
安徽自贸试验区自成立两年来,以不到安徽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向全省贡献了约26%的进出口额、10%的实际利用外资。这是中国加速发展的自贸试验区的缩影之一。
自贸试验区是中国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至今,中国已累计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协调、陆海统筹的开放态势,助力中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21个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1198.5亿元,同比增长16.8%,以不到中国千分之四的面积吸引了近16.6%的外资。
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创新“海关通关一体化”监管模式……中国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在国家层面推出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发挥了对外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第一张是2013年,经过六次修改到2020年变成了30项特别管理措施,去年进行了第七次修改,把30项又降到27项,这是在投资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表示,自贸试验区为外贸外资基本盘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这是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的局部(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作为中国第六批自贸试验区之一,安徽自贸试验区不断探索更加开放透明的外资全流程服务机制,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实现清零;创新开展综合保税区“无感通关”“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试点,跨境贸易通关时间大幅压缩;不断畅通出口新通道,中欧班列已开通105条国际线路,覆盖18个国家……
“安徽自贸试验区正在通过打造开放型经济,提高资源要素流动的便利化,实现国内和国际市场‘双循环’,让人才、技术、资金充分涌流,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安徽省商务厅厅长方旭说。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中国各地自贸试验区还立足地域优势和特色,探索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广西自贸试验区利用沿边沿海的优势,加快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成为广泛联系东盟国家、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立足对俄优势,全面释放中俄经贸合作巨大潜力;四川自贸试验区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区位优势,推动城市格局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转变。
为让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各自贸试验区还积极探索服务贸易、易货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工作人员在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忙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周牧 摄)
坐落于安徽自贸试验区的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联想集团在全球最大的PC研发和制造基地,产品销往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在联宝科技公司内,电子屏滚动闪烁着来自全球各地的订单等信息。
为满足联宝科技发展保税维修服务贸易的需求,自贸试验区和海关积极改革创新,将联宝科技的可维修电子类别从单一的电脑主板拓展到显示屏、服务器的主板保税维修。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同时,也保护了核心技术,促进生产工艺改进,为探索新型服务贸易积累了经验。
“自贸试验区是联动国内国际市场的窗口,在吸引国际人才、技术、企业集聚的同时也可以在这里先行先试新业态、新模式,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院长陈诗一说,未来,中国自贸试验区作为“双循环”节点的作用将更加凸显,要用自贸试验区的载体铆紧全球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