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流发展宏观指标
物流统计反映城市物流运营情况,在评价城市物流发展情况时,通常会使用多种物流指标,其关建宏观指标主要包括社会物流总费用、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总收入以及物流业增加值。这也是我国大多数城市主要统计的物流指标。
二、宏观指标意义
社会物流总费用。社会物流总费用是站在货主的立场测算为了获得必要的运输物流服务需要支出的全部费用,包括支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输仓储费用,以及生产制造企业内部的运输仓储费用和分摊的管理费用。
目前,通过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可有效评价物流活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效率,也为物流降本增效提供了重要依据。总体来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越低,说明国家或者地区的生产效率和物流效率较高。根据近8年数据,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呈下降趋势。202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约为14.4%,与欧美国家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5%至10%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 2016-2023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GDP
物流业总收入。物流业总收入是站在物流企业的立场测算提供运输物流服务所取得的业务收入总额,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费用。
物流业总收入主要是用来判断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的业务规模。欧美国家没有完全对应的指标,当然他们也计算物流业总收入,只是没有一个专门的指标来反映。
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额是全部所运输货物的价值总额。统计时包括农产品、工业品、进口货物、外省市调入物品、再生资源、单位与居民物品6个类别。
社会物流总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物流产业活动的规模,它的增长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物流需求的增长变化,也可以间接评估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劣。202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52.4万亿元,同比增长5.2%。欧美国家在贸易统计时,物流活动以及其他相关经济指标会分别统计,并不专门统计被运输货物的价值。
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产业增加值就是物流行业的GDP,是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创造的产值,反映的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贡献,包括物流产业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贡献。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值越高,对国民经济贡献越大。物流业增加值由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批发业等方面的增加值构成。
国家在物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7.5%。欧美国家倒是测算物流产业增加值,美国一般称为物流GDP,欧洲称为物流部门GDP,在全球范围内,物流GDP约占GDP的12%。
三、指标统计难点
物流运营宏观指标中,针对社会物流总费用、总收入两大核心指标,由于城市物流企业的配合度不高、后期数据的检查整理工作量较大、缺乏统一的计算方法和标准,测算存在一定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健全物流业指标体系
(一)物流指标统计提质增效
建议物流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制定和完善物流计算指南和物流统计制度,建立高质量物流企业样本库和数据直报平台,统一测算方法,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这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反应物流产业的运行状况,也有助于政府和企业通过物流数据制定更为科学的决策。
(二)丰富完善物流业指标体系
在我国运输结构调整、物流降本增效等政策大力倡导下,通过物流宏观指标已经难以较全面反映物流业发展全貌,丰富和健全物流指标体系在评价城市物流发展水平、促进城市物流高质量发展方面意义重大。
建议完善宏观指标。在四大宏观指标基础上增加货运量、邮政快递业指标数据,通过货运量水平、结构间接体现城市运输结构的转变。
健全物流业评价指标体系。在物流运营宏观指标基础上,一是增加物流枢纽建设指标,充分反映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网络通道、多式联运等发展水平。二是增加城市物流指标,通过绿色城配、应急保供等指标体现城市物流绿色发展、集疏运水平,提高城市在面临重大应急情况时的物流韧性。三是增加物流市场主体指标,通过扩大A级物流企业规模、提高物流人才质量、引进先进物流设备设施促进市场竞争和创新物流发展模式,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形成更加完善的物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