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一条长龙在西南腹地诞生,纵贯南北;最近,建设中的“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捷报频传。
成昆铁路,线路长度1096公里;中老铁路,线路长度1022公里。相似的多山地形,几乎同样的里程,不相上下的复杂地质环境,多隧道,多桥梁,均为国铁Ⅰ级。
两条铁路会师云南,在昆明相接,鏖战西南大山,在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横断山区架桥通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施工难题。
成昆铁路通车现场盛况
说起中国在世界上的名片,其中一个就是“基建狂魔”,这一称号在表达中国对基建的热忱外,更多展现的是中国在基建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完成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工程。
成昆铁路是“基建狂魔”发力的冰山一角,如今“基建狂魔”再度上线,中老铁路全线铺轨完成。
中老铁路橄榄坝特大桥 摄影/胡超
1970年7月22日,北起成都、南抵昆明的成昆铁路全线试通车,这条铁路是西南地区的路网骨架,这条铁路的建成,对于开发西南地区资源、加速国民经济建设、打通中国南部对外通道、加强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10月12日,曼木树隧道洞口,随着最后一段钢轨被安放到位,中老铁路全线铺轨完成:这条千余公里的钢铁巨龙,从昆明出发,穿越磨盘山、哀牢山、无量山,跨过元江、阿墨江、把边江、澜沧江,经过中老铁路友谊隧道进入老挝,最终抵达万象。
云南铁路,百余年往事浮沉
铁路运输作为“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极大缩短了地区间时空距离,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位于昆明市西山区前卫西路的公园1903,其后缀的“1903”就是滇越铁路的始建年份,云南铁路从一片空白辗转至今已然100多年。
1910年,滇越铁路南段(越南段)和北段(滇段)历经9年修筑得以贯通,云南铁路百年第一页由此翻开,也给云南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不过,“火车没有汽车快”的民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云南铁路发展的曲折历程和现代交通发展的举步维艰。
如今,这一切都已发生巨变,云南铁路建设正在向着“通江达海、连接周边”方向昂扬奋进。
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路线
从风土人情看,云南确实适于诗人心境、抒情漫游;但从修建铁路的角度看,它却是最危险、可怕的地区。
在20世纪初,在云南这样的地理构造中修建铁路,不能不说是人类铁路史上最壮丽的工程之一。当年滇越铁路被誉为除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之外的世界第三大工程。
天堑变通途,高铁入云端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铁路快速发展,一个覆盖全省、连接周边、通向海外的铁路线网已基本形成。
1954年,经一年多的修复,滇越铁路恢复通车;
1966年3月,全长643公里的贵(阳)昆(明)铁路建成通车;
1970年7月1日,全长1096公里的成昆铁路正式通车;
1997年,全长898.6公里的南(宁)昆(明)铁路建成通车;
1998年,全长213公里的广(通)大(理)铁路建成通车;
2001年,内(江)昆(明)铁路全线铺通;
……
2020年12月,大(理)临(沧)铁路建成通车。
大临铁路
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有许许多多的铁路世界之最。
在中国,地质条件最复杂的是西南,而西南片区中最复杂的又在云南,山河交错,悬崖绝壁,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滇西南更有“地质博物馆”之称。
中老铁路也要穿越这片中国地质最复杂的区域,有害气体、软岩、涌水、高地温等难题频出。
新平隧道打通近15公里长的悬崖绝壁,穿越7条号称“鬼门关”的断裂破碎带,突水涌砂、溜坍、变形隧道施工的三大难题全部遇上;最长的安定隧道,17476米,穿越20条断层和2个向斜构造;班那汉跨湄公河特大桥,在深而湍急的湄公河中建起两座近20层楼高的主桥墩……
川滇交界地区山高谷深,地质结构极为复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数千年来,人们只能走着马帮南行。老挝同样如是,多山多河多无人区。
如今,成昆、中老两条“明星铁路”,似钢铁巨龙在崇山峻岭中飞驰,穿山岭、跨江河、过田园,景色壮美。
坐车的不懂修路的难,穿越这片地质复杂的区域,为何这么难,为何仍要建?
“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让“蜀道难”变成历史。
成昆线由成都至昆明行经四川盆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当年,东线、中线、西线分别踏勘草测,国家最终选定西线方案——地质条件极复杂、最险峻”。
西线方案,大致就是沿古老“蜀身毒道”或“茶马古道”的走向,穿越大渡河峡谷的一段为南方丝绸之路“南夷道”和“西夷道”之间的连线,古称“阳山江道”和“清嘉道”,沿线不仅山势陡峭、奇峰耸立而且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几乎出现了暗河、泥石流等所有地质灾害现象,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的地段达500多公里,线路所经之处有“露天地质博物馆”之称。
铁路设计难度之大、工程之艰巨施工之复杂,可想而知。
成昆铁路开创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和13项世界铁路之最,在世界铁路勘测设计建设史上也属罕见,与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空间轨道、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登上月球,被誉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1984年12月8日,中国赠给联合国两件礼物,一件是万里长城壁毯,第二件就是成昆铁路象牙雕塑。
1985年成昆铁路设计及建设和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究设计一起,首批荣获国家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陈列在联大会议厅的牙雕: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是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而诞生的,但它所起到的作用远不止于备战,一位社会学家评称:成昆铁路和攀钢建设至少影响和改变了西南地区2000万人的命运,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歌可泣的筑路奇迹,让当时在一穷二白条件下自力更生的中国人站了起来,为四川、云南的资源开发,商品流通、工农业经济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
依托铁路运输,攀钢、重钢等大中型企业扩建扩能、锦屏水电站等国家重点项目工程如期完成。
每年有数百万吨物资通过成昆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出大山,全国各地的钢铁、化肥、成品油等大宗货物也通过该铁路运入四川、云南。
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奇迹的成昆铁路,历经风雨,仍是中国西南大地的经济“大动脉”。
每年将有1400万人使用中老铁路
破解老挝版“蜀道难”,中老铁路从梦想照进现实。
中老铁路由玉磨段和国外老挝段组成,北起云南省会昆明,经玉溪、普洱,由西双版纳磨憨口岸出境,南至老挝首都万象,沿线总计设置有45个车站。
所经之处,山河相间、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质运动活跃,但项目启动后几乎没有任何停顿,疫情期间也未间断。
修建中老铁路难度很大,这条铁路不是在桥上,就是在洞中。但是修建这条铁路意义却更大,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的重要项目。
2021年9月15日,中老铁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元江特大桥全面建成。其中最高的3号桥墩达154米,相当于54层楼房的高度,为世界同类铁路桥梁第一高墩。
同时,大桥主桥采用变桁高上承式连续钢桁梁结构,249米的主跨也创同类型桥梁世界第一。
元江双线特大桥 摄影/胡超
10月12日,中老铁路曼木树隧道出口,中国产轨道牵引车将最后一根500米长的铁轨安装到位。自此,从中国昆明,到老挝万象,全程超过1000公里的中老铁路全线铺轨完成。
中老铁路开通后,从昆明到景洪只需要3个小时,从昆明到万象朝发夕至。
学者普遍认为,中老铁路竣工释放出中国对推进与东南亚经济一体化承诺不变的信号。尽管中老铁路短期不会大幅促进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贸往来,但学者预期该项目不久可能延伸至泰国,让中老铁路和中泰铁路共同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关系。
中老铁路橄榄坝站 摄影/胡超
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通过与“一带一路”网络连接,中老铁路将在长期内使老挝总收入提升21%,并为其提供通往全球供应链的纽带,从而使该国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到2030年,每年沿该铁路走廊途经老挝的过境贸易将达390万吨,包括从海运转向铁路的150万吨。
这条铁路将令万象与昆明之间的运输价格下降40%至50%。预计全线行车时间10小时,远少于目前30小时的公路。
每年将有1400万人使用这条铁路,包括400万老挝人和来自周边国家的1000万游客。
10月16日上午,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运抵老挝首都万象,标志着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关键基建项目之一的中老铁路预计将于12月按时通车,为中国—东盟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提供动能。
10月21日,中老铁路国内段接触网工程送电成功,此前,国外段已于17日完成送电,至此,中老铁路全线,供电线路、接触网及相关设备均完成带电。
电气化建设装备陆续运抵老挝
一路所向,辐射南北
从四川坐火车到老挝,可能么?
到这里,答案已不言自明,其充分必要条件——中老铁路建成通车在即,四川到昆明有成昆铁路相连,标准更高、运能更强的成昆复线预计2023年全线通车,将成为直达昆明的又一大通道。
中老铁路建成后,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24小时左右便可到达老挝万象。
铁路线不仅是交通线、经济线,也是民生线。
铁路是促进区域融合的标杆,对于生活在这条铁路沿线的人,对于生活在泰国和老挝的中国人而言,意味着一段崭新机遇的开始。
以中老铁路作为支点,中国将不断深化对外合作,建设泛亚铁路通道枢纽,实现与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铁路的连通,进而构建起连接东南亚地区铁路网络。
通过区域路网一体化,实现货物的高速流通,有效降低区域物流成本,助力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联通促融合,中老铁路助力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从米轨到准轨、再到高铁,从绿皮车到空调车、再到高铁动车,从成昆铁路到中老铁路,云南铁路一路奔跑进入新时代,昔日全国路网的“边陲末梢”正战略性地转变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铁路枢纽和前沿。
中老铁路承载着“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造福沿线国家人民,对区域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深远影响。
来源:公众号拥抱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