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部陆海新通道网
当前位置:主页 > 国际陆港动态 >
“碳”寻陆港——“双碳”背景下国际陆港建设及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25
分享到:65.3K

1 “双碳”行动:一场广泛深刻的变革
 
1.1 “双碳”时代:一场席卷全球的绿色革命
 
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是继1992年《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该协定的达成,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双碳”时代的开启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的能源革命、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
 
碳排放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在经济、产业、贸易等领域未来发展空间及主导权的博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目前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地区)(其次是美国和欧盟),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中,备受国外关注和期待。
 
2021年世界各国碳排放占比
 
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雄心和大国担当。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对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三年时间,我国已超额完成第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承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中国用实际行动打破西方“碳排放”的话语垄断,从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努力贡献者,逐步成为重要引领者。
 
1.2 “碳”路未来:交通运输行业的减碳之路
 
我国当前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100亿吨/年,交通排放约占十分之一,交通运输业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最快的领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与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高度正相关,过去10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年均增速超过5%,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其碳排放量最终将占到碳排放总量的1/3。在电力、热力、工业、建筑等领域碳排放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交通运输业未来仍将面临碳排放快速增长的较大压力。
 
中国分领域碳排放比例
 
货运车辆是交通运输领域减排的重中之重。从各类型交通方式碳排放量看,公路占74%、水运占8%、铁路占8%、航空占10%。在公路运输各种车型中,货车的碳排放量占所有公路运输车辆排放的比重达到60%,尤其是重型货车的碳排放量最大,占公路运输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50%。单辆中型或重型柴油货车的尾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约相当于100辆微型或小型客运汽车,排放不达标或保养不善的柴油货车尾气污染排放量甚至可达到微型或小型客运汽车的200倍。
 
中国各类型交通方式碳排放占比
 
交通运输行业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重点是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升多式联运比例、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交规划发〔2022〕56号文件:《交通运输部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用航空局 国家邮政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要求,交通运输行业需重点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加快发展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大力推进铁水联运,持续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
 
2 陆港在交通运输行业减碳中发挥的作用
 
2.1 以国际陆港为抓手助力提升多式联运比例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动大宗物资运输实现“公转铁”“公转水”,是助力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根据相关测算,铁路运输单位货物周转量能耗强度是公路的1/7,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公路的1/13,水运运输单位能耗强度比铁路更低。“公转铁”每转移1亿吨公里,全生命周期能减排7500吨二氧化碳、80吨氮氧化物、4吨颗粒物。通过对比成都国际铁路港建设前后外贸运输方式的变化,可看出成都国际铁路港的建设对优化四川省外贸运输方式起到了助力作用,四川省水路和公路运输逐步往航空和铁路运输转移,其中公路运输方式降低了2.5%,对节能减碳带动作用显著。
 
成都国际陆港的建设助力四川省外贸运输方式变化(按照货值分)
 
陆港是促进铁路多式联运增量的重要设施。我国陆港多选址于“一带一路”倡议中重要的交通干线通道节点,处于区域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种交通方式承接转运的衔接处。国际陆港作为沿海港口或边境口岸功能在内陆的延伸地,一端连接具有优质国际航线的沿海港口,如环渤海港口群、长三角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一端连接延边口岸,如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二连浩特、满洲里等,是内陆地区连接港口、口岸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平台,在此格局下,便形成了以国际陆港为纽带,以港口、口岸为龙头,以海铁、公铁、水铁多式联运为特征的,内陆地区海陆双向开放的“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通道,助力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内陆地区海陆双向开放多式联运通道示意图
 
 
2.2 以国际陆港为纽带助力多式联运深度融合
 
陆港推动集装箱多式联运“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的“一箱制”服务模式加快推广。2023年08月21日,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的意见》,指明了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陆港通过设立海关监管场所,并与口岸海关实行监管互认,实现了进出口货物就地监管,货物在沿海沿边口岸不再掏箱查验。通过在陆港设立海运箱提还箱点,提供内陆箱管服务,减少了集装箱中途开箱换箱等环节。以上措施,使得货物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流转更加顺畅和高效,节省了装卸货作业的时间成本和能源消耗。
 

 
2.3 以国际陆港为触媒牵引上下游产业链式集聚
 
企业碳源不仅存在于生产环节,也存在于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销售的供应链运输环节,靠近上下游市场或靠近原料(原器件)产地是企业供应链减碳的重要途径。内陆城市依托陆港极大改善了物流通道网络环境,相对沿海城市拥有显著的低成本优势,配合适当产业招商政策、人才引进政策,会在陆港的附近地区形成规模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围绕自身优势产业会形成上下游产业的增量,在供应链支撑下的推动优势产业延伸和价值提升,开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化集聚,这将有效减少企业间、企业与陆港间的短驳运输距离。以赣州国际陆港、成都国际陆港为例:
 
赣州国际陆港建成运营后,助力赣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实木家具制造基地。赣州制造、物流、电商、金融等产业增长三至数十倍,赣州内外贸量4年涨9倍,陆港所在区南康区家具产业集群产值7年涨近3倍,同时带动相关第三产业的集聚。
 
成都国际陆港,在2014年,外省(以华东华南沿海地区为主)货物总量占“蓉欧快铁”货运量的51%,随着陆港带动临港产业的快速集聚发展,2022年,成渝本地货源比例可占“蓉欧快铁”货运量的7成以上,成都国际陆港进出港货值从2013年的不足百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07亿元,真正实现了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发展目标。
 
 
3 双碳背景下陆港建设及更新建议
 
3.1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减碳目标(低碳或近零碳)
 
新建设及拟更新陆港首先需结合政策、市场及企业自身发展情况,评估(预测)碳排放水平,选择与自身对碳中和的投入决心相匹配的目标(低碳或近零碳),统筹考虑规划、建设、运营阶段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途径和特点,制定短、中、长期的目标规划。
 
 
3.2 优化基础设施,聚焦三大碳源环节
 
(1)集疏运环节:新能源重载卡车及充换电设施
 
我国陆港布局基本围绕国家内陆核心城市群和铁路主通道,一般公路集疏运辐射半径约200-300公里,重卡汽车在中长途运输环节及港区作业环节中产生大量碳排放,陆港集疏运系统深度脱碳是陆港减碳的核心,新建设及拟更新陆港应提倡自建适当规模的配送车队,推动陆港与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间共建绿色低碳走廊,车队使用电驱动或氢燃料驱动的新能源运输车辆,一方面,陆港配送服务可有效减少集疏运过程中碳的排放。根据相关测算,电力重卡每公里成本仅2元左右,每台重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00吨。另一方面,陆港配送服务可有效减少集装箱二次倒运情况,避免货损,降低倒运成本,根据相关测算,可减少货损货差10%左右。同时,在陆港区域配套建设新能源重卡换电站、足量安装快速充电桩及补氢站等基础设施,在重要的集疏运线路上设置充电设施;并基于陆港智慧化平台,提高作业效率,减少车辆等候时间。
 
(2)仓储环节:智慧低碳仓储设施
 
在陆港碳排放中,仓储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次于交通运输活动,尤其冷链仓储设施在预冷、转运、仓储和配送的多环节能耗高、碳排放高,新建设及拟更新陆港应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赋能,进行物流仓储智能化改造,提升货物流通效率,优化仓储设计,合理划分仓储区域,减少仓储空置率。提升冷链基础设施配置,建设高标冷库,使用高效节能的制冷设施,借助智慧化平台,对冷冻区、冷藏区、阴凉库、恒温库等多分区实施精准调控,对能耗进行实时可视化监测,有效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
 
(3)供能环节:绿色能源设施
 
最大程度使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储能设施代替传统能源。提升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在陆港中的使用比例,推动智能微网、能源监控平台等配套措施完善,建立“风、光、储、荷”一体化的多态能源供应体系,在有条件的陆港,推动实现港口能源自洽。
 
港口及物流园区新能源适用减碳效果一览表
 
 
3.3 强化政策运用,申请相关财政资金支持
 
(1)申请物流业双碳财政政策支持
 
为助力双碳目标总体战略,国家财税政策会进一步向绿色低碳方向倾斜。在财政部出台的《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导下,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支持绿色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汇总了实施的56项支持绿色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关于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通知(银发〔2021〕96号),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了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及税收激励政策的细则。
 
建议争取申请的物流业双碳财政政策一览表
 
 
(2)申请基础设施建设类财政资金支持
 
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在货运枢纽建设、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支持政策。梳理整合现有相关政策,积极争取促进陆港枢纽打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实现政策的叠加效益。
 
建议争取申请的国家相关政策一览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