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满载着来自位于隆昌的中国西南国际轻纺城50个集装箱的成都中欧班列市场采购贸易专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预计10余天后抵达波兰马拉舍维奇,随即分拨发往德国、匈牙利等欧洲国家。普通的是货物品类,里面装有家纺、服装、日用百货等快消品,这些都是成都乃至四川出口的大类。特殊的是外贸方式,采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申报出口,总货值约4000万元,这也是四川省首个成都以外市(州)通过中欧班列开展的市场采购贸易出口的专列。
8月3日,出口风险管理跨境电商培训会上的跨境电商出口机会分析吸引了不少企业交流分享。而其中更是释放出一条很是引人注目的信息——中国西部跨境电商博览会将于9月2日至4日在成都举办,展会面积将达到23000平方米,汇聚跨境电商展商超800家……
时与势之间,城市满蓄着主动求变的思考和谋划。7月23日,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召开,“新赛道”成为与会人员热议的高频词。什么是“新赛道”?就是以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或细分领域,具有引领性发展、颠覆性创新、爆发式成长特性。而当下成都,依托互联网平台,外贸的新业态新模式日益增多,以跨境电子商务和海外仓建设、市场采购贸易为代表的新业态更可谓是发展迅猛。
▲繁忙的成都国际铁路港
推动发展新模式
小微企业也能涉足国际贸易
隆昌自古就是国内家纺生产加工销售的集散地,夏布是享誉国内外的传统优势产品,入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世纪80年代初,化纤产品普及使用,原从事传统夏布生产的众多加工销售企业向化纤家纺转型。随着隆昌家纺产业迅猛发展,对国际贸易的需求日趋强烈。
“由于是个体商户,不具备外贸资质和外贸能力,出口利润虽然高些,但无法涉足外贸。”在隆昌市轻纺加工业协会负责人看来,如今机会来了,随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开通以及成都中欧班列带来的贸易便利化,给了经营小商品的中小微企业一个做国际贸易“大生意”的机会。
本次班列上,成都市金牛区与隆昌合作搭载了50个集装箱,也意味着四川省首个成都以外市(州)通过中欧班列开展的市场采购贸易出口专列顺利开行。金牛区市场采购贸易服务中心负责人杨柏介绍,当前已创新构建并成功发布市采数据红利、外贸通道、海外资源、市采服务等市(州)共享机制,创新推动成都+市(州)干支联动在市场采购落地落实。“截至7月29日,完成试点主体备案6579家,加快建成国内商品输出中转站、海外商品采购地,将日用百货、机械制品等13个大类63个小类产品,出口到波兰、白俄罗斯、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132个国家或地区,完成出口货值39.02亿元,预计可完成全年100亿元人民币目标任务。”
除此之外,成都市场贸易采购试点还创新“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融合模式,建立“网上订货、1039通关、海外仓分拨”协同贸易机制,对接苏宁云商、阿里巴巴等10余家跨境电商企业,融入中国邮政、中外运等外贸龙头企业海外营销体系,支持企业自建、租用曼谷、华沙、温哥华等地海外仓,推动市采与跨境电商两种外贸新业态交互融合、一体发展,实现出口业务平台共用、渠道互通,拓宽市采“覆盖面”;创新“属地申报+异地验放”通关模式,提高市采“便利度”,目前,已在宁波港成功实现“试点地申报、口岸地验放”一体化通关;创新“单据增信+国有担保”信贷模式,借鉴供应链金融理念,创新市场采购纯信用贷款模式,建立外贸企业、国有担保公司、银行三方联系机制,解决市采“融资难”。
▲在位于成都国际铁路港的一家商店,顾客正在挑选中欧班列运回来的进口商品 本报摄影部供图 记者 张青青 摄
新业态加速成势
成都以“平台企业”链接全球市场
“新”的动能显然不只于此。5月,全省首家“前店后仓+快速配送”跨境电商新业态体验店的“空港一号”正式开业运营,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有化妆品、食品、鞋包等2000多个商品品类。
最引人注目的是,该模式下消费者在“前店”现场下单后,后台系统实时向海关进行申报,在海关“审、验、放”一体化监管下,存储于“后仓”的跨境商品即可快速送达消费者手中,全部流程平均耗时仅约10分钟,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快更好的消费体验,也为企业提供了成本最低、时效最快的通关体验。
“虽然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消费模式,但我们仅花了不到两个月时间,月营业额就突破百万元。”“空港一号”前店项目负责人曾绍喆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四川首家“前店后仓+快速配送”跨境电商,“空港一号”自2021年4月开业运行,目前已发展至20多家店,“按照计划,将力争年内拓展100家门店。”
事实上,随着跨境电商持续高速增长,积极探索推动“跨境电商+”模式、平台创新的成都,已成为全国跨境电商产业一个重要增长极。数据可以让人有比较直观的感受——自2016年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以来,成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连年倍增,到2020年,成都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已达435.82亿元,同时截至目前,全市跨境电商备案企业已超过2000家。
与此同时,根据市商务局外贸处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产业方面,成都选择成体系地向产业输出构建产业多层次公共服务,培育跨境电商产业生态圈,激活当地潜在的跨境电商产业要素的路径。“目前,成都跨境电商综试区已初步形成以成都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成都跨境贸易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成都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三驾马车’为核心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以保障跨境电商健康高质量发展。”
瞄准零售进口“新赛道”
跨境电商行业潜力再次得到释放
新场景、新需求,催生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新赛道诞生。疫情突袭之下,实体零售业面临诸多挑战,越来越多消费者转向更为“安全”的线上购物,大众的消费行为和场景正在发生巨变,“新需求”和“新习惯”正在逐步成形,行业潜力再次得到释放。
“今年以来,成都已有零售进口企业1000余家,跨境电商O2O展示体验店3000余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与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双定位,为成都做强做大跨境零售进口产业赋予了历史机遇。”市商务局外贸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如双流以“前店后仓+快速配送”的创新模式,落地本地跨境电商零售体验店,融合现有载体和新兴业态,为成都进口零售发展树立了标杆。
买全球与卖全球, 数字增长背后,一个个专业平台成为城市的竞争点。从更大意义上来看,这样的平台也成为推动成都制造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参与全球合作的载体和支撑。
根据记者了解,下一步成都将紧抓发展跨境零售进口的差异化新赛道机遇,与直播电商、兴趣电商崛起相结合,积极布局跨境电商直播保税仓,并与医美之都等城市名片结合,拓展跨境零售进口新品类,“可在全省大力扩大复制线下展示体验店数量,形成全国总规模最大的跨境零售进口线下店新场景集群,同时配合RCEP协议落地的步伐,加大与日韩、东南亚地区的跨境贸易往来,打造更具地区特色的跨境消费新场景。”
“当前,海缘性国际枢纽正向内陆型国际枢纽迭代,作为基于陆权新优势的内陆型国家中心城市,未来成都在全球区域开放网络中的核心贸易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凸显,把握贸易能级提升的历史机遇期,发力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该负责人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