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部陆海新通道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研究 >
深度|走过十年的中欧班列,面临成长的“烦恼”
发布时间:2021-08-19
分享到:65.3K

「本文来源:新华社」
 
文|陈绍华 新华社国际部欧洲问题调研员
 
今年是中欧班列运行十周年、统一品牌五周年。疫情下的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货物运量不断刷新纪录,但与此同时,中欧班列也面临集装箱紧缺的烦恼。
 
专家指出,“一箱难求”是中欧班列迅速发展成果的体现,凸显企业对中欧班列的信任,折射国外市场对中国产品的旺盛需求。
 
 
3月19日,中欧班列(渝新欧)十周年纪念专列在重庆团结村站等待发车。新华社记者唐奕摄
 
众多企业排队候箱
 
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大幅增长,累计开行7323列,同比增长43%,发送70.1万标箱,同比增长52%。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通过中欧班列向国外运送货物,以致集装箱紧缺,出现“一箱难求”的局面。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集装箱价格由此持续上涨。中亚宝丰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海外部工作人员杜华说:“以40尺大箱运价为例,疫情前每个大箱运价维持在3000美元到5000美元,而现在的价格已上涨到一万多美元。”
 
 
3月9日,在沈阳东物流基地,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中心货运员在写有中欧班列字样的集装箱前经过。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中欧班列的仓位大多需要提前一个月预定,绝大部分企业会选择租赁而非购买集装箱,以降低运输成本。如果企业所需运送的货物量不足40尺高柜,可以选择和其他企业“拼箱”运往国外。
 
中白商贸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负责人张隆介绍说,当前许多国内生产企业急需向海外输送货物,但由于集装箱供应紧张,只能“排队候箱”。
 
中欧班列独具优势
 
众多企业青睐中欧班列的原因在于,与空运或海运相比,中欧班列独具优势。
 
空运虽快,但成本较高,再加上受疫情影响航线通行管控严格,企业较难通过空运进行货物运输。海运虽运输量大,但当前世界范围内诸多海港拥堵严重,港口工作人员处理货物效率低下,大大降低了海运的时效性,加上海运本身存在人员接触、新冠病毒传播的风险,中欧班列这一“钢铁驼队”逐渐分流海运所承载的运输压力,尤其是在今年3月苏伊士运河航道遭遇“世纪大堵塞”后。
 
与海运相比,目前中欧班列运价虽不断上升,但总体仍低于海运运价或与其持平。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际班列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车探来说:“在运价接近的情况下,中欧班列时效性高、安全性强,且有利于疫情防控,其集装箱自然成为各企业争相竞争的对象。”
 
“中国制造”需求旺盛
 
“一箱难求”的局面不仅充分展现中欧班列的独特优势,更折射出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强大需求。
 
 
2020年5月9日,开往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中欧班列(武汉)准备从吴家山站驶出。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主任许英明指出,新冠疫情背景下,国外制造业生产恢复缓慢,而中国制造业持续复苏,实现正常生产,中国的市场供给恰好满足了世界市场的需求。一方面,防疫物资是中欧班列向国外运送的重要物资。根据国家铁路集团公布的数据,2021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共运送国际合作抗疫物资1232万件、9.6万吨。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制造业良好发展态势,机电产品、IT产品、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粘胶纤维、日用品、装饰材料、建材、钢材、化工品等制造业产品仍是中欧班列的主要出境货源。
 
车探来说,当前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已接近饱和状态,但海外市场对中国加工业产品仍然需求旺盛,尤其是中东欧国家和一些西欧发达国家,如德国需要中国生产的汽车零部件等,很大程度上对中欧班列的集装箱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箱难求”如何解决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采取措施,努力缓解“一箱难求”的局面。
 
车探来表示,提高口岸换装能力、避免集装箱滞留、让更多集装箱回到国内,是解决集装箱紧缺问题的重要方式。目前,中国的二连口岸、阿拉山口等口岸都在扩能改造;进出欧盟的重要站点,包括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波兰马拉舍维奇、匈牙利扎霍尼也在加快新场站建设,从而提高口岸的通过量,促进集装箱的流通。
 
 
3月15日,由中国成都首发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市的中欧班列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舒沙雷火车站。新华社发(俄罗斯铁路公司十月铁路局供图)
 
专家提出,要解决“一箱难求”,还需要努力发展回程货源,带动集装箱回流。
 
目前一些国内集装箱生产企业已开足马力生产,在兼顾企业利润、评估未来国内外市场对集装箱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做好中欧班列集装箱供应保障工作。
 
许英明认为,“一箱难求”虽是中欧班列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更是中欧班列在疫情之下逆势上扬的标志,体现企业对中欧班列的认可和信任,折射沿线市场对中国产品的旺盛需求。中欧班列需要在未来提供更好的运输服务,朝着效率更高、需求更旺盛的下一个十年出发。
 
身在白俄罗斯的张隆预测,随着年底西方圣诞节的到来,“中国制造”将迎来国外市场新一波的采购需求,中欧班列也有望迎来新的忙碌季。(编辑:孙萍、韩冰、程大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