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西部陆海新通道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解读 >
政策解读 | 《关于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9-01
分享到:65.3K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部署,落实《“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相关要求,推动构建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的通知》,明确在全国范围布局建设综合型、复合型、功能型三类,共102个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研究院对流通支点城市的布局背景、分布情况及布局意义进行解读。
 
一、流通支点城市的布局背景
 
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国民经济循环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进入新发展阶段,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完善,超大规模内需潜能加速释放,生产、消费的规模、结构与时空分布将发生较大变化,为更广区域、更多主体加入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创造了历史机遇,同时,随着流通空间范围的扩大,商品和资源要素更加分散,对流通的网络、效率、成本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2022年1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构建内畅外联现代流通网络、发展有序高效现代流通市场、培育优质创新现代流通企业,全面形成现代流通发展新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因此,通过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构建东西互济、南北协作、内外联通的现代流通骨干网络,是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关键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现代流通体系的市场链接和产业组织作用。
 
二、流通支点城市的布局情况
 
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的布局从服务重要商品和资源要素流通能力、跨域跨界辐射带动优势和现代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三个维度出发,综合考虑了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比较优势、未来潜力等多个因素,最终确定了综合型、复合型、功能型三种类型,共计102个流通支点城市。
 
 
 
从整体来看,流通支点城市布局西多东少,流通支点城市主要布局在西部地区(37个)。相较于国家物流枢纽的布局(东、中、西分布比为40:27:33),流通支点城市的分布明显更侧重于西部地区。
 
从类别来看,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共24个,主要布局在东部地区(15个),中、西部地区占比仅37.5%(9个),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的分布和经济体量挂钩,与省会城市高度重合,是跨域跨界辐射带动优势大,交通区位条件较为优越,能够组织商品和资源要素跨区域、大规模流通的综合型流通城市。
 
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共49个,主要布局在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占比仅22%(11个),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是相关商品主要生产或进口地、加工或集散地、消费或出口地,在畅通重要商品和资源要素产供储销等环节上具有明显比较优势。
 
复合型流通支点城市共29个,主要布局在西部地区,占比45%(13个),东、中部地区相对较少。优势复合、功能复合的比较优势将有效推动城市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发展,推动大流通。
 
由此看来,为了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西部地区成为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102个流通支点城市布局图
 
 
三、流通支点城市的布局意义
 
根据布局原则,流通支点城市一般是全国优势资源地、产业和消费集聚地,具有服务重要商品和资源要素流通能力强、跨域跨界辐射带动优势大、现代流通产业发展水平高的特点。因此建设流通支点城市,对于进一步释放城市发展潜力、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形成现代流通网络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发挥流通节点城市基础优势,提升组织能力、扩大流通规模、提高规模效益,进一步释放流通支点城市的发展潜力;二是有利于加强示范效应、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引领周边地区融入现代流通网络、推动商贸流通业态转型升级、参与更大范围产业分工与合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三是有利于以点带面服务骨干流通走廊,加强城市间、区域间产销对接,从“大流通”高度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消费紧密衔接,加快形成内畅外联的现代流通网络。
 
根据《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流通支点城市建设,组织开展效果评估,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四川物流产业研究院作为深耕物流领域的行业智库,将持续关注并推动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

相关文章